发布时间:2023-05-19|来源: 文明成武
王晓璐,女,汉族,1988年7月出生,中共党员,国网成武县供电公司团委书记。2010年加入成武县“彩虹豆”志愿者服务协会后,王晓璐把“善小常为”作为一种习惯、一份事业去坚持。13年间,她从一名志愿服务参与者成长为志愿活动组织者,带动317名队员组织各类活动1680余次,义务助老3960余人次,通过心理辅导帮助600多名留守儿童走出困境。获“菏泽好人”“菏泽市最美志愿者”“菏泽市优秀共青团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种下一颗“善”的种子
王晓璐的父亲是位退伍军人,也是影响她做善事的第一人。“7岁那年,春节刚过,我跟着母亲去火车站送父亲回部队,刚到进站口,就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蜷缩在角落里啃着干馒头,手被冻得发紫。父亲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午饭掏出来递给老人,又掏出20元钱塞给了老人。”王晓璐说,正是父亲的这个举动,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“善”的种子。小小的她开始学着给拉车吃力的奶奶搭把手、给灾区儿童捐衣物等。她和父亲约定:“该出手时就出手,能帮一把帮一把。”就是这个儿时的约定,让她一直坚持“善小常为”,不断帮助身边的人。
萌生一串“善”的行动
上世纪90年代,王晓璐的父亲退伍后到乡政府从事文秘工作,工作之余,经常为不识字的村民代写家书,一封封家书传递着亲人的思念和问候。从初中二年级开始,王晓璐也开始为父亲分担写信一事,这一写就是5年,乡亲们都亲切地叫她“小信鸽”。
后来,父亲到报社当编辑,毫无保留地传技术、带徒弟,培养了100多名新闻宣传员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从2011年开始,王晓璐也开始发挥自己演讲和沟通的特长,结对帮扶有自闭倾向的农民工子女,开展“助小”志愿服务。在每周末的游戏互动、手工制作和每月的心理辅导中,她用温柔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,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,帮助155名孩子走出孤独,变得开朗好学。她还从中选出特殊家庭,为其筹建2处“希望小屋”,并作为菏泽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成员,义务走进校园宣讲16场,受益中小学生4000余名。
2011年秋天的一个早晨,王晓璐上班路上碰到一个迷路的老奶奶,根据其手腕戴着的联系方式联系到了其家属。原来老奶奶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,趁家人不注意跑出家门后找不到回去的路。这件事让王晓璐深有感触,从此以后,她开始参与“助老”公益行动,创新“为老人拍照”志愿服务,为老人跟拍生活照片,并赠送相册,帮助老人用照片留存记忆。截至目前,她组织深入21家敬老院、65个村庄,为1716名老人拍摄照片,送出963本相册。该项目荣获山东省“四个100”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和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,被写入山东省《青春扶贫志愿者行动》典型案例。
汇聚一团“善”的力量
如今,作为“彩虹豆”志愿者服务协会副会长,王晓璐带动更多队员加入志愿行列,也带着自己7岁的女儿接续传承“善小常为”。先后通过“义拍义卖”“闲物送人”“慈心一日捐”等形式筹集善款180余万元,用于帮助困难群众和困境儿童度过难关。2020年,她组织开展“电力直播带农货”活动,化身“带货主播”,帮村民解决滞销产品,2个小时卖出10万余元物品,使村民脸上笑开颜。其所在的志愿团队“彩虹豆”先后获评“山东好人”、“中国好人”、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“四个100”最佳志愿服务组织、“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”等荣誉称号。
善,源自灵魂深处,28年坚守,近万个日夜,王晓璐用3900余个志愿时长,践行着儿时的约定——该出手时就出手,能帮一把帮一把。